Teachers
Links
Contact us
电话:86-027-87543228
邮编:430074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珞瑜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西二楼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学术团队 > 国家级省部级学术团队 > 正文
2011年获得立项,2015年通过验收。
以电气工程国家重点学科为依托,以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为支撑,瞄准脉冲强磁场科学及技术发展的前沿,开展挑战电磁极限的高参数脉冲强磁场技术研究,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脉冲强磁场技术、脉冲强磁场环境下的科学研究、脉冲强磁场应用技术等。
团队负责人:李亮
说明:以下内容参考于2015年12月份的团队建设资料
1.团队基本情况
在团队发展过程中,培养和引进了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年青科研人员,形成了一批优秀的、充满活力的科研团队,并以此为基础,营造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构建了优良的科研合作环境。团队现有固定人员2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9人、研究员2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有博士学位23人,45岁以下占70%。主要人员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及“千人计划”入选者1名,“青年千人”入选者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教育部世纪优秀人才”4名。
2.人才培养措施与成效
良好的学术氛围是吸引人才,源源不断产生高水平研究人才的首要条件。团队致力于营造一种鼓励创新,自由讨论,平等交流,相互尊重的宽松学术环境,定期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的讲学、论坛会等)。几年来努力下已经逐步形成了这样一种良好的学术环境,使每个成员能够潜心研究、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由于实验室具有浓厚的学术气氛,从而使得每个有抱负的年青人一进入实验室就能感觉到这是一个做学问、培养人才的沃土,是一个能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乐园。在学术带头人的指导下,把中青年教师推上科研第一线,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建设宽松的科研工作环境,形成事业留人的氛围,给予引进人才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对引进的优秀人才,除了建设良好硬环境,更注重梯队搭建,帮助其快速发展。充分肯定与评价青年人的成绩,在对青年人所关心的职称评定、表扬与奖励以及出国进修等方面都给予公平竞争的机会,增强了团结,发扬了民主,青年人积极性得到了发挥。
团队高度重视国际化学术氛围的营造。积极争取多渠道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海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交流、进修和访问,每年都能有3~5位教师出国进修和学习,积极鼓励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尤其是鼓励青年教师赴国外一流大学,师从一流导师,完成一流的科研成果,并给予经费上的大力支持。同时,团队也积极邀请海外著名专家和学者来实验室交流,每年此类交流与报告不少于10场次。广泛的国际交流大大提升了团队的国际化水平,开拓了研究人员的国际学术视野,促进了人才的快速成长,也提升了团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更有力地激发了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对美好发展前景的信心与追求,更以满腔的热忱积极投入到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中去。通过以上措施,近年来团队吸引了多名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加入,如从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是引进的青年千人朱增伟、从IBM引进的青年千人吴燕青以及从日本东京大学引进的周伟航和从美国橡树林国家实验室引进的张承林等,团队成员韩小涛、丁洪发、彭涛受到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的资助,韩俊波、王俊峰已被聘为研究员。实验室也积极开拓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为研究生创造出国出境学习交流机会。先后派出4名研究生赴国外著名大学进行攻读博士学位或联合培养。为更好地了解学科国际前沿动态,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的国际竞争能力,实验室积极促进在校博士生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先后有20余名优秀博士生出国交流,其中8名获得博士国际学术交流基金资助,3人获得国际性学术会议资助。
3.科研条件与平台建设
团队圆满完成了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的建设任务,完成建设投资1.3385亿元,并积极利用“211”和“985”项目资金,为团队研究人员和研究生提供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所需的现代化设备和测试手段。团队努力改善实验室的软硬件设施,为确保科技人员长期在实验室安心从事科研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环境。团队在实验环境建设方面投入了资金超过2亿元,经过几年发展,已具备了良好的实验条件,现有科研用房9000平方米,磁体研制、样品准备、电源调试、科学测量等系统研究平台和测试平台均有各自的实验室,且实验室集中在一起,具有较充足的实验室用房。2012年至2014年间,实验室在平台建设方面总投入经费超过1亿元,建设多套大型设备平台,其中单价超过40万的设备29台。
4.创新能力与社会贡献
团队以自主创新为主,结合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实际需要,研发了一系列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设备,掌握了核心技术,实现了高水平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团队在利用强磁场进行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重要突破。团队的取得的成果得到国内外专家高度评价。2013年10月,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接受国际评估,国内外29位专家对装置的建设水平进行了检查和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脉冲强磁场设施已经跻身于世界上最好的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之列”、“已经完成了预期的所有主要目标,甚至超越了某些目标”。2013年11月,教育部组织专家对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进行了工艺测试和工艺鉴定验收,工艺测试专家组认为“装置全部指标达到、部分指标优于《初步设计》指标”;“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的成功建设为高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工程管理、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树立了典范”。2014年10月,教育部组织专家对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进行了部门验收,验收委员会认为“该项目已按计划、按指标、按预算、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形成了高效的组织管理机制和优秀的人才队伍,实现了开放运行,成效初显,潜力巨大。”2014年10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组织专家对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进行了国家验收,国家验收委员会认为:“该装置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指标实现了国际领先”、“PHMFF以其优异的性能,成为国际上最好的脉冲强磁场装置之一。”
团队在建设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与开展科学实验的同时,积极推进强磁场技术的工业应用与成果转化,将脉冲强磁场应用于大型永磁设备整体充磁、电磁成形、紧凑型强磁场科学实验仪器等方面。另外,紧凑型强磁场科学实验仪器已用于国内多家科研院所的材料、物理、生物等方面的科学研究。这些工业应用与成果转化推动了强磁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及普及,推动的相关领域的发展。在创新团队资助期间,团队新增科研项目20余项,包括973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3项等,科研经费达5700元。
5.科教结合与人才培养
团队在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利用人才优势与平台优势,大力开展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团队着力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强调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一体化,并通过一定的制度和政策予以保证。团队鼓励研究生尽早和更多地参与团队所开展的前沿研究工作,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创造力。团队资助期间,研究生获得各类创新资助项目7项,发表以学生为第一作者的SCI论文70余篇。
6.团队文化与管理运行
团队创新文化有创新才会有突破,有创新才会有超越。一直以来,团队都注重创新文化的建设,鼓励个人与集体创新、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以及强磁场科学与技术的交叉融合。为将创新想法付诸实践,团队设立基础研究基金和新型仪器设备研制基金,用于重点支持具有创新思想、创新方法、研制新仪器、开拓新功能等方面的专项研究,以鼓励研究人员潜心重大基础问题研究,对参与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的科研人员,实行超常奖励,鼓励进行重大科技攻关,为原始性创新成果提供支撑。团队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在日常工作中,引导成员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让每一个人认识到教书和科研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崇高的事业。在生活中,要求成员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团队表彰在教学、科研上做出突出贡献、治学严谨、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优秀团队成员。团队成员分别有1位被评为校级三育人奖和三育人积极分子。加强学风建设,在学生培养的每个环节上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态度。一方面建立了完整的管理规章制度和学生行为准则,坚决处理违反校规校纪、考风考纪行为;另一方面对优秀学生予以奖励。
在科研诚信方面,团队加强引导,重视宣传教育,认真组织成员学习宣传法律法规和国家及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同时,团队制定完善的制度,严格管理,从源头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在管理办法中,从项目立项申请到具体实施、从经费的执行到项目的验收都制定了严格的执行标准。对学术不端行为提出“零容忍”,在晋职提级、考核评优之前,都要认真调查候选人遵守学术道德的情况,对严重违反学术道德行为者,实行一票否决。通过以上措施,团队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氛围。
在团队管理方面,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团队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确保团队运行。岗位聘用、动态考核: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选拔和聘用机制,采用以岗位任务定编制的聘任制,通过严格的聘期考核,促进有序竞争、优胜劣汰和人员的良性流动。PI 负责、稳定支持:科研组织实行以PI所领导的科研团队为基本单元,在中心的稳定支持下,围绕中心任务长期深入的开展特定方向的研究工作。寓教于研、交叉培养:采取灵活的研究生选拔方式,制定多学科交叉、国内外联合的培养方案,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构建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三位一体的青年科学家培养体系。
在与国内外机构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本着合作研究、各有侧重、一方为主、优势互补、共同进去的合作模式,切实保证好合作计划的顺利进行。对于具体项目,双方各确定一名主负责人和一名联系人。分工主负责的一方,积极组织自己的力量,大力开展研发工作,另一方积极配合,及时联系及协调。任务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双方要组织联合检查和评估。根据检查和评估的情况,及时调整工作部署,以保证合作计划高质量地按时完成。进行该项目联合研发的费用由该项合作计划经费提供。合作双方对在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成果、知识产权、专利等将共享,各方可以在自己的科研中无偿使用,但未经对方同意,不得将本项目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成果、知识产权、专利等转让给第三方。公开发表的论文等如涉及本项目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成果、知识产权、专利等应经对方审阅并同意,文章要求联合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