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专栏

ALUMNUS

相关链接

Links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电话:86-027-87543228

邮编:430074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珞瑜路1037号 华中科技大学主校区西二楼

 

校友风采

知名校友梅文庆的成功秘诀

发表时间:2018-04-02 作者:任正康 郝云柯 浏览次数:

梅文庆,2007年华中科技大学硕士毕业,到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工作,从事高性能大功率牵引传动控制技术研究及技术成果产业化工作,多次取得前沿和关键技术突破,参与申请发明专利22项,其中一项获中国专利金奖,一步步晋升为基础与平台研发中心副主任。

 

众所周知,“复兴号”代表着中国速度,实现了中国在高铁建造方面从技术追随到技术引领。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背后,是科研人员日复一日的坚守。梅文庆就是这些技术人员中的佼佼者。他,从公司普通员工到工作组组长,再到核心技术部门部长,再到现在的基础与平台研发中心副主任。他是怎样做到的呢?

不以完成任务为最终目标

2007年,梅文庆从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来到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简称“株洲所”),是时代电气传动控制部的一名软件工程师。刚工作那会,他激情满怀,却揣着两千多元的薪水,心理虽有落差,但从没放在心上,而是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并确定职业方向——从事变流控制技术的研究。

把工作做好,这个“好”字,他有一个评判标准:完成既定的任务,还要超出自己的预期。

当记者问及和别人有什么不同时,他思索了一会,谦虚地说,其实没有什么不一样。再三追问,他补充一句:硬要说的话,可能在事情的完成方式上,有点区别。

有些工作,需要其他部门同事的配合,而这人又不在,咋办?有人会把这事搁在一边,领导若问起,有理由汇报。而梅文庆不是这样,他会想:这个事是我的,其他人没空,那我就想办法,需要别人做的部分,自己能否做?或者再找另外的人来做……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他都会尽快把工作上的事情做得最好。

不管是初入职场,还是工作了几年,在工作上,他始终以成事为目标,遇到困难,不畏难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想办法解决。

工作5年后,他迎来职场生涯的第一次晋升。2012年,他从软件工程师升为组长,不久后,变换了部门,任变流器控制平台部逆流控制组组长。

不畏艰难,置身于研究

“不仅仅只聚焦自己的专业,还要尽可能去了解和学习其他领域的事。”梅文庆认为,在自己从事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还不够,与之相关的领域,也要会,才有可能从系统角度思考分析,帮助专业问题的解决。

梅文庆有一个头衔,“中国中车技术专家”,他不管在技术深度的研究上,还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上,都有积累。

2008年,株洲所决定加快自主无速度传感器控制技术工程应用研究的步伐,梅文庆作为主要项目组成员,参与了这项工作。他和项目组成员先后提出全局增益计算和稳定性分析的方法,解决了无速度传感器控制低速制动区无法稳定工作的技术难题,还提出一种变流器误差测量和自适应在线补偿算法,突破了无法实现低速大扭矩启动……

加班是他工作的常态,说起加班,他一脸的波澜不惊。因为在他看来,加班如同上班一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他说,尽管株洲所实行的是8小时工作制,但实际上,工作时间是根据任务来定的。紧迫时,通宵达旦加班也不少见。

他把加班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规加班,加到晚上八九点;还有一种是紧急加班,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持续时间从一两周到一个月不等。

有一次,为了完成动车的降噪技术攻关工作,确保公司每天定时有软件发到北京满足当天的实验任务要求,他和团队没日没夜的工作,“每天加班到凌晨两三点,差不多四点才到家,睡到7点多,照旧起床,9点前赶到公司。”面对如此超负荷的工作,团队成员都不曾抱怨,他们不会去关注完成这项工作,有多累、多难,而是更多的关注如何解决问题。

把握方向,杜绝急功近利

2014年,他从组长转任变流器控制平台部部长,2016年开始担任基础与平台研发中心副主任。在层级上,也从最先的D1级,到C2级、C1级,再到B2层级。

从一个人做事,到带领一个团队做事。梅文庆说,刚开始,有些不适应。

“面更加宽了。”他说,因为新的产业拓展,需要学习的更多,不仅面向轨道,还需要面向株洲所所有的产业,电动汽车,风电,中央空调,矿山等。升为部长后,梅文庆要管理的部门有七个不同的专业组,他要做好工作计划和任务的分配,还有团队的建设和考核。

“跟之前比,最大的变化,应该是思考方式的变化。”他说,现在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让每个人都愿意把事情做好,让各自的工作,跟自身特点及兴趣结合起来。他还经常跟下属沟通,致力让他们更好的成长。

“此外,压力和责任也更大。”他尽可能做好压力的缓冲和传递工作,怎样消化压力,保证团队的开发节奏不被过渡干扰,同时又要适度传递压力,能激励所有同事,围绕中心工作,提高效率,是眼下最需要做的。

纵观他的职业经历,他总结说:“确定一个方向,一个自己愿意和他一起进步和成长的技术方向,很重要,然后努力去做,只要每天有进步,方向没有偏,3-5年总会显成果。”